标签“建筑”相关文章

跨越“边缘”与创新“价值”的可能

第5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已然落幕,对比各种以五花八门为噱头的众多展览,由荷兰建筑学会总监奥雷•伯曼(Ole Bouman)领衔的场馆建筑更为醒目。奥雷把这次工作称为“一次奇妙的冒险”。新空间在深圳蛇口的浮法玻璃厂遗址上改造生成。奥雷邀请了众多著名的项目合作伙伴,包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MoMA New York)、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麻省理工学院(MIT)、荷兰贝尔拉格学院、荷兰OMA、芬兰FMA、Droog Design设计事务所等,参与工厂原址的设计改造。

沁入自然,酿造格调 ——绿景1866佐阾荟的优雅生活

你对未来购物中心的想象是什么?也许它不再是一座封闭冷冰仅供购物的建筑物,而是把自然、艺术、文化、休闲、家庭生活相结合的多元化社区。有阳光、微风、街道,让你在悠然散步的同时,享受自然、健康、精致的生活。绿景集团全新打造的1866佐阾荟正是这样一个富有格调的城市新核心,漫步于1866佐阾荟,感受自然舒适的购物休闲空间,开始优雅格调生活。

走向未来的日本建筑设计

12月8日至10日,日本著名的建筑评论家五十岚太郎受UED(《城市•环境•设计》)邀请以“泡沫之后的日本建筑”和“21世纪的日本年轻建筑师”为题在天津、北京、重庆三地讲演,深入剖析了日本70后年轻建筑师的创作缘起,以及他们作品所展现的生命力。

用文化语言交流

当商业化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文化艺术作为一种独特又准确的交流语言走进人们的生活,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一种准确接触到消费者的语言方式,人们在看到这些作品时的会意一笑就了解想要传递的含义,这是文化艺术与商业相结合的目的所在。

四方“建筑仙境”:未完成的未来

四方当代艺术湖区的发起人陆军,将这个位于南京佛手湖畔的先锋建筑实验场称作“建筑仙境”。2013年11月2日正式开幕的四方当代艺术湖区,早在10年前,就因即将云集24位世界级先锋建筑师的实验作品,被誉为中国实验建筑发展历程的里程碑事件。在长达十年的营造过程中,参与者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SANNA建筑事务所及王澍分别获得了普利兹克奖,而直到开幕,妹岛与西泽的项目“流动空间”尚未完工。在这份精雕细琢的用心良苦下,开幕展“歧异花园”试图以艺术的方式唤起与实验建筑“乌托邦批判”的共鸣。

理想的建筑与建筑师的理想

任何一种经过设计的物品都会透露出它所支持的心理和态度。建筑无疑是最有人工痕迹、最具有设计属性的物品,那么“理想的建筑是什么样的”一定是个伪命题,因为设计师们各有志向,每个人都很有想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深圳华•美术馆的《筑作—小建筑•大建筑•非建筑》展不可能解答这个问题,它是探讨,通过澳大利亚丹顿•廓克•马修(Denton Corker Marshall,简称DCM)事务所近年来的一系列作品,探讨建筑与人、与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它无法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能引发很多思考。

听姚大钧“聆听”

2013年3月,姚大钧带领一众声音艺术家在美国纽约举办了一场“中国声音艺术大展”,在业内引起不小轰动。两个月后,他受策展人高士明之邀,将这一构架并入“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紧接着,几乎是以建造诺亚方舟的末日速度,徐汇滨江这一处废弃的水泥厂,从无到有地被拉拔出一座集建筑、影像、声音、戏剧的大型景观区。每一位到访者,必先经历凛冽江风的洗礼,随后在巨大的预均化库内回顾71位当代建筑师的经典案例及22组艺术家的影像作品。而相隔百余米的四个油罐内,陈列的便是姚大钧策划的“转速:中国声音艺术大展”。相比建筑与影像散发出的专业、晦涩气味,常年被边缘化的声音艺术,反倒在一种充满新奇与趣味性的互动中,赢得大部分观者的青睐。

华丽到荒诞的狂欢

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人,估计对盖茨比夜夜无眠声势浩荡的派对场面印象颇深。

一周新鲜话题大搜罗 2013-09-28

虽然一个申根签证可以游览许多个国家, 但哪怕买了欧洲本地手机卡, 却还是要收漫游费这一点让许多人都感觉不便, 不过从明年开始, 在欧洲打电话也即将跟签证一样方便了。

Studio Weave摇篮曲工厂

Studio Weave出手的新作品是一座管道如网状遍布的建筑—“摇篮曲工厂”(Lullaby Factory)Great Ormond街儿童医院。他们把这座老旧的建筑打造成一座为孩子们谱写美妙摇篮曲的神秘工厂。而灵感正来自几乎覆盖了整面砖墙的凌乱的管道和排水系统。

囚禁建筑

建筑师有什么不能建?美术馆潮之后有酒庄、车厂 ……近年轮到人性化的“囚禁建筑”。早前加州3万囚犯绝食事件后,建筑师Raphael Sperry 发起联署行动,要求美国建筑师学会禁止会员设计各种禁锢设施,因而再次引发建筑师道德责任的争议。建不建的两难?当然没人想做Albert Speer。

应有尽有的遗产,一无所有的继承

“文化遗产”和“传统继承”,是我神经里的敏感词,但凡和这个有关,我便兴奋得无法抑制。广义的文化是看不见的东西,人人都身在其中,但是可能人人都浑然不觉。似乎当它成为被研究的客体,“文化”与“传统”的显性意义才被凸现。

隈研吾:“隙间” 让建筑减负

30多年前,刚成立工作室的年轻建筑师隈研吾,为那些摩登高楼之外的建筑叫屈:不刻意追求“高大全”,觉得俯伏于地面之上的“负建筑”同样拥有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力量。在7月开幕的“隈研吾2013中国展上,他将这类建筑物的存在更进一步描述成较为温和的建筑结构名词“隙间”。即将跨过“六十耳顺”的隈研吾,认为面临经济与环境困扰的人类,需要在“重获自由的建筑”中安然栖息于大地。

带上银联卡, 巡礼世界建筑的秘密

每一面墙都有表情,每一扇门都有故事,每个城市之所以千姿百态,秘密就源于城市中建筑的风情万千。从摩天楼到旧城墙,从名人故里到上帝殿堂,建筑是表达城市最直接的语言,而这些语言里,深藏着不为人知的关于世界的秘密和典故……

世界建筑观

即日起至9月23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策划了一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勒•柯布西耶作品展“现代景观地图册”。出于客座策展人让•路易•科恩的构想,此次展览揭示了柯布西耶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是如何观察和构想景观的。在他超过六十年的创作生涯里,这位当代建筑巨擘总是不断地观察和想象各种可能的创作形式,并通过多元的技巧,将脑海中的概念化为实质创作。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