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建筑”相关文章

Observed 观察 2012-08-11

从8月1日起,我国首个针对14岁以下儿童出台的家具专用标准—《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正式实施,首次明确了儿童家具的适用对象是3到14岁的儿童,标准中除了对儿童家具的尖角、突出部位、孔穴、缝隙大小和稳定性能做出详细规定外,在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上也有了严格的限制,包括甲醛、可溶性重金属在内的10种物质,具体要求与儿童玩具的要求类似。

酒店客居 赋予建筑新生

今年3月底,作为香港政府“第一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之一的大澳文物酒店正式开放营业,意味着又一座历史建筑向公众打开大门,化身成酒店。活化,关键字是“活”,赋予新生命才能称为活,植物是此理,建筑亦然。要使建筑活过来,让每一个人都亲历其中感受和使用,比如化身酒店与餐厅,或许是值得借鉴的好办法。

中国式空间

建筑的保护和文化再生的实践过程,是非常考验当代人耐心和用心程度的,绝非简单的拼接和模仿那样容易。

矗立在世界顶点的人与建筑

从1979年诞生开始,普利兹克奖带给建筑师们的并非单纯的个人荣誉,而是秉持着前瞻性和责任感,将一代代建筑师推向世界,这些站在建筑世界顶点的人,通过他们的作品,用自己的方式改造着这个世界。今年,这个荣誉授予了一位中国人—王澍。有人说建筑行业是老龄行业,那么对于49岁的王澍来说,这个奖似乎早了一些。但回顾王澍过去的经历,你或许会认为这个奖对于他来说,并不算早。

关于生存的另一种想象

几十年前,当环境污染、能源衰竭、人口爆炸日益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时,很多建筑师的解决方案是把越来越多的人“见缝插针”地塞入大都市,但索拉里却提出靠生态城市来解决这些问题。尽管被同行看作疯子,但这些年来逐渐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上拔地而起的环保圣地阿科桑蒂城,却让他的声音逐渐被解读为“理性的”。在宣告退休并即将迎来自己93岁生日之际,他和自己的门徒杰佛瑞•施坦一起接受了《周末画报》的采访,再一次畅谈人与自然如何实现和谐共存。

普利兹克奖 第一次中国选择

30多年来,普利兹克建筑奖像一架选拔建筑大师的机器,目光犀利,下手精准,绝大多数获奖者都名副其实,也往往会给建筑美学及建筑价值观念带来深远的影响。我们耳熟能详的包括贝聿铭、弗兰克•盖里、雷姆•库哈斯和扎哈•哈迪德等在内的很多现代建筑大师都榜上有名。而今年,它有史以来第一次把这份荣誉颁给了一个中国公民,这不仅仅把获奖者王澍本人带到了公众关注视野之中,也将中国建筑又一次带到了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

塞哥维亚的三样宝贝

西班牙是经联合国认定的“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而塞哥维亚,则是马德里附近最值得造访的世界遗产地之一。

Dual Personality of a building 筑造“双重性格”

Sid Lee建筑设计事务所最近为阿姆斯特丹的红牛新总部揭开面纱。这个项目基于对街头艺术与极限运动的助推设想。令废弃的旧造船厂和长年矗立着起重机、废弃潜水艇的落寞港口摇身一变,成为艺术氛围浓烈的动感城邦。为了将空间作为玩乐与反叛文化、粗朴环境与新造环境之间进行普遍的沟通与交流的媒介,建筑师们将一些潜在符号作为结构要素。比如:三角形。

震旦博物馆:寻访“回到原点”的历史

安藤忠雄简单、冷静的展厅设计,复原了这批古器物饱经风霜的幽僻气质。依旧是清水混凝土“浇注”的极简风格,人造光源扮作自然光线层层落下,一座凝聚主人三十余年收藏心血的私人博物馆,在这个繁复妖娆的气候中,静谧地出世了。

BEST OF THE WEEK 2012-2-11

来自罗马尼亚的珠宝设计师AlinaAlamorean生活在建筑师的家庭中,她让珠宝不只是珠宝,不仅可观赏、可配戴,从宽广的设计角度、充满张力、感官刺激的线条与造型层面上,将珠宝延伸为生活化的艺术品

2011城市再发现第三篇(下)

Letterpress其实就是凸版活字印刷的英文名。随着时代的变迁,letterpress逐渐被淘汰。就在人们已经快完全忘记letterpress的时候,一些人却开始尝试把用电脑设计出来的图片,通过树脂板制作,再使用letterpress的机器将图案或文字印制出来。

一边是河流,一边是城市

“我们只有脱离大地,等支撑点消失后才可以感知空间。”俄国艺术家马列维奇的这句话是扎哈•哈迪德作品的序言和结语。一度被誉为“纸上建筑师”的扎哈•哈迪德近年来项目不断,成为国际上最炙手可热的建筑师,2010年更是荣获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称号。近日,她的新作苏格兰格拉斯哥河岸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座一面向着城市,一面向着河流的建筑,用如隧道般的形体创造了一个宛如城市到河流的路径,成为格拉斯哥的新地标。

Dresden Museum of Military History 刺穿博物馆的利剑

已经闭馆22年之久的德累斯顿军事历史博物馆将于近期重新开放。这座重获新生的建筑经过纽约的设计师Daniel Libeskind之手,在原有的规整方正的建筑中斜刺出一座钢架与玻璃结构建筑,如同一把利剑刺穿了博物馆的中心。而军事历史博物馆也通过这个有五层楼高的三角体,出其不意地成为德国最大的博物馆。

从自然中蒸馏出的建筑

如果说在20世纪,混凝土是最国际化的建筑材料,那么在21世纪,筑强调的则是就地取材,在自然环境中居住已经变得日趋重要。尤其当面对建筑产生的诸如物质消耗、交通拥堵等问题的时候,反思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全球话题。让建筑回归自然,甚至是利用自然中的资源,将建筑从自然环境中“蒸馏”出来,将使我们走的更远

建筑风云(下)

世界的目光在转向中国如火如荼的高速经济的同时,也转向了中国的天际线变化。在这股建筑洪流之中,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建筑设计公司成了中流砥柱。在紧抓巨大的建筑项目机会的同时,他们同样遭遇了其他类型的企业在中国市场所面临的问题。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